欢迎访问汝州职业技术学院!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学院要闻 > 媒体汝职 > 正文

征文获奖|路怡佳:深夜有光,心中有路

深夜有光,心中有路

路怡佳

子夜12点,教师工作群里跳出一条紧急消息:“我这里需要一名心理老师,急,非常急”。

那天刚好是我生日。看到消息后,我没有丝毫迟疑,放下蛋糕,回复“马上到”。

一名学生情绪失控,急需心理疏导。我赶到时,他坐在路边的马路牙子上,整个人像是被从世界抽离了一般,低着头,背微微驼着,耷拉着肩膀,仿佛背负着难以承受的重量,双手死死地扣在一起,指节发白,隐隐颤抖。他的脸上没有泪水,却满是压抑后的僵硬与挣扎,眼神空洞而迷茫。那是一种在崩溃边缘游走的神情,充满了无助和被困住的绝望。那一刻,他不像是个学生,更像一个在情绪风暴中迷失方向的孩子,急需一个拉着他手,陪他穿越黑暗的人。

我轻轻呼唤他,带他到咨询室,慢慢地与他建立联系。那一夜,我们谈了人生、孤独、压力,也谈到小时候他最喜欢的一只小狗。一个小时后,他轻轻地说:“谢谢老师,我现在好多了。”那天的生日,我收到了最有意义的“礼物”:一个脆弱灵魂的重新归位。

成为一名心理教师,是我发自内心的选择。大学时,我第一次接触心理学,就被它深深吸引。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如此丰富而又脆弱,而心理学,正是照见这片世界的光。我常常想,如果每颗心都能被温柔对待,是不是就不会在夜里独自崩溃?

工作的这些年里,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:心理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并不罕见。焦虑、抑郁、孤独、压力……像看不见的潮水,一波一波地拍打着他们年轻的心灵。有时候,他们只需要一个理解的眼神,一句温柔的回应,就能走出黑暗。于是,我参与学校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团队,24小时待命,随时准备应对心理突发情况。每当危机来临,及时、专业的介入,可能就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分水岭。

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,我深知,我肩负的不仅是“传道授业”的使命,更是“润物无声”的责任。于是,我把更多心思放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。为了让学生真正“愿意学、学得进、用得上”,我尝试用更多样的方式激发他们对心理的关注。

绘画心理课,让他们在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中读懂内心的隐喻;音乐疗愈课,用旋律和节奏引导他们识别情绪、调节情绪;角色扮演课,把课堂变成释放压力、理解人性的“心理剧场”;此外还设计了“自我认知”“情绪调节”“人际关系”“抗压训练”等专题系列,帮助他们在体验中成长,在实践中掌握心理技能。

很多学生课后私信我:“老师,原来心理课不是讲大道理,而是在教我们怎么和自己和解。”“以前我总觉得自己有抑郁症,现在知道原来这只是正常的情绪波动,并没有那么可怕。”“我开始学会深呼吸、画画,不再一生气就砸东西了。”也有学生悄悄走进心理咨询室,说:“老师,我想跟你聊聊。”

看着学生一个个从沉默、低落,到敞开心扉、焕发生机,我一次次坚定了这份职业的意义:心理教师,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“聆听者”,而是行走在每一个夜晚与白昼之间的“点灯人”。

有前辈说,心理老师就像黑夜里的一束光,微弱却坚定。我想,是的,我们不一定能改变学生的全部人生,但只要能在他们最孤独、最迷茫的时候,亮起哪怕一盏灯,告诉他们“你不是一个人”,那这份职业,就有了它最本真的价值。

一次次倾听,一次次陪伴,我也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不断更新自己,反思自己,成长自己。我不再只是一个“给予者”,而是在“被需要”的过程中,找到自己的位置,坚定自己的方向。

无论是在三尺讲台,还是在深夜路边,无论是在咨询室的一张沙发前,还是在群体活动的一次团体辅导中,只要学生需要,我就在。

供稿:人事处

Powered by MetInfo 5.3.19 ©2008-2025 mituo.cn
2025年对口招生录取查询
×